高路,研究員,碩士、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杰青、福建省高層次人才(C類)、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福建師范大學“寶琛計劃”高端人才、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高級訪問學者,F任福建省陸地災害監測評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極端水文-氣候事件與災害風險研究。

下面我們來一起聽聽高路老師對于防災減災相關問題的解答吧!
蘇筱彤:您的團隊平時主要從事哪些防災減災的相關工作?
高路:我們從事的工作主要有三個方向,分別是災害的機理,災害風險的評估以及災害應對技術。第一個方面是研究自然災害本身的致災機理和成災過程。致災機理是指某一個自然災害是如何引起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而成災過程是指某個自然災害從無災到有災到大災甚至特大災害的發展過程。第二個方面是災害風險的評估,是基于科學的技術、科學的方法計算得出某個自然災害對人們整個生活的區域所造成的損失,進而評估它的風險大小。第三個方面是進行應急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為政府的應急決策提供支撐,幫助政府部門減輕災害、減輕傷亡、減輕經濟損失。
陳柯藍:您覺得在目前的防災減災工作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高路:我們地理學講究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即時空的概念,災害也一樣。從較大尺度而言,我國西部地區主要是以地質災害為主,而位于我國東南沿海的福建則有臺風災害,洪澇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災,還有海洋災害。從較小尺度而言,在福建省內部自然災害也存在差異。福建沿海地區的自然災害主要是臺風、洪澇和海洋災害,而在福建西部的南平、三明、龍巖是以地質災害和洪澇災害為主。同時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的洪澇災害的形成機制不同,沿海地區主要是臺風所帶來的暴雨,來的快去得也快;而西部地區主要是前汛期鋒面系統所導致的延綿不絕的暴雨,與臺風暴雨的形成機制不一樣,即二者洪澇災害的致災機理不同。因此,防災減災每個區域關注的災害不一樣,需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蘇筱彤:我們作為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您覺得我們在防災減災的學習和參與過程中,可以如何發揮我們的專業優勢?
高路:中國的災害學是從自然地理學中分支延伸出來的,相比于歐美國家更加關注自然現象的研究,更加注重自然過程,這就是我們地理科學的優勢。目前你們地理科學專業所學到的專業課程,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氣象學與氣候學、地質學、水文學等等就與災害相關,做災害風險評估需要制圖以及做空間分析,你們所學的GIS、RS等基本地理技術的課程就涉及這方面的應用。你們作為師范生,可以結合專業所學,利用專業優勢,來科普相關的減災防災的知識,來提高大眾對防災減災的認識。

通過對高路老師的采訪,團支部成員對于防災減災相關知識的了解更加透徹,對于作為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在防災減災過程中所能發揮的專業優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會發揮自己所學專業之長,為國家的防災減災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